几天前,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今年上半年《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》,这份“成绩单”并不亮眼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.41亿部,同比下降3.9%,市场再度步入下行区间。
5G商用已六年,市场上新推出的4G机型数量反而超过5G,到底谁才是这个时代的“主角”?
这些数据无疑表明,5G未能展现出如4G那样的吸引力,用户的换机热情明显不足。
究其原因,一个被反复讨论的因素是:5G缺乏真正的“杀手级应用”,未能带来颠覆性的体验升级。正如邬贺铨院士此前所言:“一秒钟下载还是十秒钟下载一个大文件,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感知差异并不大。”在很多人看来,5G虽然网速更快,但4G足够满足日常使用,没有必要为此更换手机。
另一个常被提及的原因,是手机终端本身创新乏力,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。折叠屏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亮点,但终究属于小众市场,对于促进整体出货量提升的作用比较有限。如今,AI正与手机加速融合,有望提升设备性能与体验,也有业内人士期待其触发新一波换机潮——但最终成效如何,仍需时间检验。
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:手机确实是越来越贵了。尤其是国内主流厂商推出的旗舰新品,基础款已站上4000元档,高配版本甚至逼近万元,让越来越多用户感叹“高攀不起”。
手机涨价的例子比比皆是:小米15起售价4499元,比小米14涨了500元;iQOO 13(16+512GB)售价4699元,比同配置iQOO 12贵400元;OPPO Find X8系列起售价4199元,也比上一代涨了200元。
对厂商来说,涨价有其逻辑——可缓解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,保障企业健康运营和持续研发投入,也有助于从追求“量”的增长转向“质”的提升。
但消费者对此显然不满意。在某科技网站发起的调查中,高达七成用户明确表示“不接受手机涨价”。他们虽无法阻止旗舰手机涨价的趋势,却可以选择“用脚投票”——转而购买中低端机型,甚至是4G手机。今年上半年,在整体出货量下降的情况下,4G手机的出货量却逆势上扬,占比更是明显提升(对比去年下半年),某种意义来说,就是消费者用“脚”投票的结果。
说到底,4G能逆袭并非偶然,而是市场与用户共同选择的结果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技术演进路上的真实挑战:不仅要有先进的网络,也要有匹配的应用生态和打动人心的体验。这对当前5G-A和未来6G的发展提了个醒。
排版/ 季嘉颖
图片/ pixabay pexels 豆包AI
来源/《IT时报》公众号vittim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