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前,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今年上半年《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》,这份“成绩单”并不亮眼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.41亿部,同比下降3.9%,市场再度步入下行区间。
几天前,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今年上半年《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》,这份“成绩单”并不亮眼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.41亿部,同比下降3.9%,市场再度步入下行区间。
单看这组数字,或许还不至于让人太过惊讶。但若把时间拉回十年前作个对比,感受就完全不同了——2016年上半年,国内手机出货量高达2.54亿部,几乎是如今的两倍。
十年时间,不算太长,但国内手机市场(从出货量角度而言)已萎缩至此,不得不令人感叹。也正因如此,不久前某运营商高层在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专门提到“手机出货量出现负增长”,并以此作为“有效需求不足”的例证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局面的发生?
一方面,自然离不开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;另一方面,则与智能手机行业自身息息相关——技术、产品、价格、应用、生态等多个维度交织作用,影响用户换机的意愿和购买的冲动。
回顾2016年极高的手机出货量,一个关键推动力正是4G。自2014年在国内全面规模商用以来,4G凭借更快的网速和更丰富的应用迅速风靡全国,掀起了用户从3G切换至4G的换机浪潮。再加上当时“全网通”手机开始出现并普及,打破了2G/3G时代不同制式网络之间的终端壁垒(例如CDMA网络必须搭配定制手机),使用户摆脱了网络和手机制式的束缚,这也进一步点燃了大家的换机热情。
到2016年,4G换机潮达到顶峰。当年12月,4G手机出货量占比已高达95.6%,几乎将2G/3G手机彻底淘汰出市场。
5G商用初期,业界也曾期待它能复制4G的辉煌,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、掀起新一轮换机浪潮。但现实却未能如愿——5G手机的“统治力”明显弱于预期。
自2019年6月工信部发放牌照至今,5G在国内商用已整整六年。然而数据显示,今年6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占比仅为81.6%,远不及当年4G手机的表现。
更“令人沮丧”的是,本应步入衰退期的4G手机,反而展现出“逆势上扬”的势头。今年上半年,国内4G手机出货量达到2043万台,不仅比去年下半年多出50万台,其市场份额也从11.9%提升至14.5%,增长了2.6个百分点。
而从新机发布来看,5G的表现更显“孱弱”。今年上半年,国内上市新机型共计238款,其中5G手机占比竟未过半,只有43%。尤其是在6月当月,上市新机型36款,同比增长近三成,但其中5G手机仅有8款,占比低至2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