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种卡槽拥有三个独立的插槽,可以同时容纳两张 SIM 卡和一张 Micro SD 卡,互不影响,它完美地解决了与或卡槽所带来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,但这种设计通常会占用手机内部更多空间,所以并没有很多机子使用。

从这些卡槽设计的演变,可以看出手机厂商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双卡功能的努力和巧思,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。
双卡双待功能虽然方便,但它其实有点小缺陷,就是相比于单卡手机,双卡手机通常会略微更耗电。造成这种额外耗电的原因有几个方面。
首先是每张 SIM 卡都需要独立连接到网络并与基站保持通信,这意味着手机必须同时处理两个网络连接。

即使在 DSDS 模式下,两张卡在待机状态下也会持续与各自的网络通信,从而增加功耗。尤其在信号较弱的区域,由于手机需要更加努力地维持两个 SIM 卡的连接,这种功耗会更加显著 。
其次是单独的数据跟踪:有些用户会将一张 SIM 卡专用于数据流量,另一张 SIM 卡则用于通话和短信。手机必须持续分别跟踪数据流量和通话流量,这会增加电池消耗 。
同样,如果手机支持双卡双通 DSDA 模式,并且两个连接都处于活动状态时,可能会导致电池更快耗尽,因为这需要更多的射频模块和处理能力同时工作。
随着 SIM 卡的变化,手机卡槽也在变化,未来可能也不需要实体卡槽了,因为现在最新的 SIM 卡形态是 eSIM,即嵌入式SIM卡,它不是一张可以插拔的实体卡,而是一个集成在手机内部的芯片,用户无需更换实体卡,只需通过网络下载运营商配置文件即可使用,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虚拟的 SIM 卡。

eSIM 的出现,带来了多方面的革新。它能够解决卡槽占用大量手机空间的难题,为手机设计师腾出宝贵空间,传统的物理 SIM 卡槽是手机设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,因为需要在手机侧面开孔嘛,容易进水和灰尘,从而影响手机的防水防尘等级。

而 eSIM 的嵌入式设计,彻底消除了这个物理开孔,让手机的密封性更好,理论上能实现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,也减少了因物理插拔或卡槽损坏导致的故障。
同时,eSIM 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切换运营商的便利性,尤其方便出境旅行时添加当地数据套餐,由于没有物理插拔部件,eSIM 在恶劣环境下也更稳定可靠。
好了,SIM 卡这项看似简单的功能,实际上是一个集硬件、软件、网络协议和运营商服务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,其持续演变正是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。

而未来,随着 eSIM 的全面普及,将 5G 技术或者即将到来的 6G 深度融合,我们或许真的能告别实体卡槽,迎来一个更加智能、无缝、无感的连接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