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 10 日,iPhone 17 就要登场了。前些天,关于苹果的 AI 硬件全家桶计划才刚刚被曝光,从桌面机器人到智能家居中枢,还有爆料显示,苹果希望让 Airpods 成为 AI 的新入口……
一个绝佳的案例是 2018 年对音乐识别应用 Shazam 的收购。当时 Shazam 寻求出售,市场热情很高。但佩里卡的团队是如何给出最终约 4 亿美元的报价的?
他们没有去评估 Shazam 的品牌价值或技术潜力,而是用一种近乎吝啬的方式计算。
Shazam 当时是 Apple Music 一个重要的广告导流渠道,苹果每年要在上面花不少钱。收购 Shazam,本质上就是把这笔广告费省下来。这笔省下来的钱,就是他们眼中 Shazam 的「价值」。
什么概念?这就好比你想买一套心仪的房子,不去评估它的地段、学区和升值潜力,而是计算你每天上班打车的钱,用省下来的交通费来给房子定价。
现在,你可以想象,当艾迪·库带着对 Mistral AI 的收购热情,撞上佩里卡这套冰冷的估值模型时,会是怎样一种鸡同鸭讲的场面。一边是烈火烹油的 AI 狂潮,一边是精打细算的省钱哲学。这场战争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「成本中心」思维,而非「战略投资」思维。用这种数钢镚的方式去评估一个动辄百亿美金、其价值完全在于未来想象力和技术壁垒的 AI 大模型公司,结果可想而知:永远觉得贵,永远在「非理性繁荣」面前感到不适,永远下不了手。
当你的竞争对手在用望远镜寻找下一个十年时,你却还在用放大镜计算眼前的每一笔开销。这种刻在骨子里的「成本会计思维」,正是苹果在 AI 牌桌上畏手畏脚的根本原因。
当然,有时交易也会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下达成。但对那些被收购的公司来说,被苹果吞下的那一刻,往往不是梦想的开始,而是一场噩梦的序幕。
苹果历史上最被津津乐道的「成功」收购,是 2008 年对芯片设计公司 PA Semi 的收购。这次交易,的确为苹果日后统治移动芯片行业奠定了基石。
但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复制的特例,因为它完美符合苹果的「洁癖」:买下一个纯粹的技术团队,将其彻底格式化,然后完全融入苹果自身的一个明确、封闭的硬件项目中。
更多的收购案,结果往往是,买来的人才被架空,买来的技术被闲置。
Siri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2010 年,苹果收购了 Siri 同名创业公司,这是乔布斯亲自拍板的交易。刚上线那年,Siri 是全世界第一个智能助手,一度惊艳世界。
几年后,Siri 团队的创始人纷纷离开苹果。原因很简单,苹果文化排外,外来团队没地位,冒险精神被扼杀。
有创始人甚至在办公室放了个倒计时钟,只等股票到期后立刻辞职。于是今天的 Siri,成了掉队的代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