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眼镜加速进化,Vision类头显逆势暴跌
而在AR眼镜领域,在各家厂商的努力下,也从早期的只能使用外部资源播放影片的「播放器」逐步拥有了自己的特性。如 Rokid 推出的 Rokid Glasses,不但实现了智能提词、实时翻译显示以及导航等实用功能,而且这也是其他形态 AI 眼镜所无法实现的。其二,Rokid Glasses 不仅能「听」会「说」,还能「拍」能「看」,它不只是头上长摄像头,更是一个随身的全天候 AI。
雷科技在体验完 Rokid Glasses 后的评价是「大脑的外挂」,它不是为了展示技术存在,而是为了在工作、生活、娱乐的各种细节里,帮你省力、提效、甚至扩展能力。

(图片来源:雷科技摄制)
再比如雷鸟推出的X3 Pro,它在交互方式上玩出了新花样,支持Apple Watch控制、镜腿五维导航、语音指令以及智能手机控制等四种不同的操作方式,从而方便用户在任何情况下激活并使用。甚至还能基于由通义独家开发的多模态大模型,让用户能随时获得智能响应。
而定位最高的 MR 混合头显,表现就稍显逊色了,新浪财经援引的最新行业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VR/MR设备零售量同比暴跌25.6%。其主要原因是生态内容贫瘠、佩戴舒适度一般且价格昂贵。
不同于 AI 和 AR 眼镜,MR 头显对于屏幕、处理器和材质的要求更高,以 vivo 刚刚发布的 Vision 探索版为例,其搭载有Micro-OLED双目8K臻彩屏、高通第二代骁龙XR2+平台以及更轻更耐用的镁铝合金材质,在定价方面必然是普通智能眼镜的好几倍,再加上更局限的使用场景,销量不断下滑也是情理之中。

(图片来源:雷科技摄制)
但 MR 头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娱乐,它会与手机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深度融合,从少数发烧友手中的「玩具」蜕变为千家万户的「必需品」。vivo 正试图通过MR技术,彻底打通人与智能设备的交互壁垒,构建一个以用户需求为核心,硬件与内容深度融合的未来数字生活生态,其野心绝非仅仅是卖几台头显那么简单。
当然,MR 头显设备想要成为主流,还需要在内容生态方面多下功夫,越来越多的厂商入局,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开发者,其应用场景也从游戏、教育,发展到工业、办公,从娱乐向生产力工具渗透。
价格是智能眼镜普及的第一拦路虎?
当然,在雷科技看来,智能眼镜的爆发还得归功于价格成本的下降以及供应链的逐渐完善。
要知道早些年的普通智能眼镜,起步就是三四千块钱,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。但现在,基础款智能眼镜只需几百块,日用款也只要一千多,功能更全的光波导款两三千也能拿下。再加上国家补贴政策和电商平台的各种满减活动,消费者能够以更加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智能眼镜。